<
返回首页

今日夏至!梅花鹿角解,黑蚱蝉始鸣,白昼时间最长,为何说“夏至不过不热”?

来源:互联网

二十四节气|夏至

在绵延不绝的梅雨中,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对于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我们而言,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至到,处处闻蝉响,遍地听蛙鸣。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三候分别都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看看吧↓

XIA ZHI

01 | 夏至—昼长夜短

有趣的是,虽然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的是北纬23°26"的北回归线,但其实越往北,白天的时间越长。例如,海南岛在这天的白昼长度大约是13个小时,上海大约为14个小时,北京则为约15个小时,位于黑龙江的哈尔滨和漠河则分别有约16和17个小时以上的白天。

图源:网络

这其实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极越明显的缘故。所以在夏至这天,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而言,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最高的一天,同时也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甚至能达到南半球的近两倍。

同时,由于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而且在正午时分更绝对地接近直射状态,所以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出现从“立竿见影”到“立竿无影”的有趣场景。

XIAZHI

02 | 夏至三候

与所有的节气一样,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

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角开始脱落。这种现象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恐怕是难以看到,不过对于那些在千年以前生活在华夏文明中心区域的人们而言,以鹿为代表的各种中大型野生陆生哺乳动物其实并不鲜见。

而且,在这个语境下,所指代的“鹿”大概率应该是中国东部地区曾经分布极广的梅花鹿(Cervus nippon)。在古人眼中,梅花鹿作为最典型的鹿,当之无愧占有单名一个“鹿”字。而其他的鹿,例如麋鹿,在古代,单名就是一个“麋”,长江中下游曾经广布的,单名也就一直是獐,不过古汉字写为“麞”。

与其他鹿相比,梅花鹿也是大家眼中最经典的鹿形象,原因当然是它那一身漂亮的梅花斑点,这也正是它名字的来源。不过,通常情况下只有春夏季的梅花鹿有这么漂亮的状态,这时它们的毛色呈现栗红色,配上梅花白斑,气质出众。

有观点认为,梅花鹿的这些斑点模拟的是枝繁叶茂的季节时,阳光透过树叶洒落的光斑,从而能够帮助它们在林间隐蔽自己。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到了秋冬季节,梅花鹿身上的毛色会逐渐变为烟褐色,白斑愈发不显著,这是因为当秋冬天树叶掉落时,一身暗色的毛皮更容易在林间躲避。

事实上,对于鹿类动物而言,即使是那些成年身上不带斑点的鹿,在它们刚刚出生的幼年时期,身上都带有斑点。当它们察觉到危险时,这些小鹿会一动不动地趴在地面的草丛中,斑驳的体色是最好的保护色。

对于梅花鹿而言,它们只是把这种幼年的毛色特点延续到了成年,这也是生物学上“幼态持续”的一个典型案例。

除了梅花鹿之外,分布在欧洲的黇鹿和西亚的波斯黇鹿,以及生活在南亚的斑鹿和花鹿,成年个体也具有和梅花鹿类似的斑点。所以可不要见到有斑点的鹿就叫它梅花鹿哦。

梅花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之一,由于“鹿”与“禄”读音一样,梅花鹿频频出现在各种传统画上,比如传统的寿星画像上会有蝙蝠、梅花鹿、寿桃的元素,分别象征着“福、禄、寿”。

图源:网络

在神话故事里梅花鹿还是天上瑶光星散开之时所生成的瑞兽,就连南极仙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寿星,也选择了梅花鹿当他的坐骑。自古以来加之外形清丽可爱,梅花鹿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美好的象征,和仙鹤一样被冠以“仙”名,叫做仙鹿。

除了神话传说之外,许多成语也和梅花鹿有关,例如指鹿为马。此外还有表鹿死谁手、群雄逐鹿、逐鹿中原等,从某种意义上也表明梅花鹿在古代的确分布区域广泛。

再说回来鹿角解,有意思的是,对于大多数真正长有鹿角的鹿类动物而言,它们的角的确是夏季脱落。但也会有例外,例如麋鹿的鹿角就是冬天脱落的。

在古人眼中,这就成为一种区分,他们认为鹿(即梅花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即麋鹿)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会脱落。从科学上讲,这其实是是不同种类的鹿发情期不同,在不同季节的激素水平不同有关。

对于上海,我们虽然不能见到真正野生的鹿,但我们还是有机会在野外看到鹿。这是因为早在2006年,上海就开始进行重引入獐(Hydropotes inermis)的实验,如今在松江林地、滨江森林公园、南汇东滩等地都有机会见到这些英文名为Chinese water deer的不长鹿角的小鹿。

而“四不像”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二十世纪80年代重新引回中国,如今也已经在江苏大丰保护区周围扩散开来,这几年崇明东滩就已经出现了自己跨越长江自然扩散过来的个体。

至于梅花鹿,在上海崇明的东平森林公园园内就生活着一群处于自由散放状态的梅花鹿,有机会你也可以试试运气,看看有没有机会在林地中体会一把“林深时见鹿”的美妙场景。

蝉始鸣

二候蝉始鸣,按照古人的说法,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其实,对于知了而言,夏至之后的盛夏正是它们的成虫纷纷破土羽化之时。变为成虫后,那些雄蝉就会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毕竟谁的嗓门大,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多雌蝉的青睐,从而在自己短暂的一个多月成虫寿命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世界上的蝉有数千种,我国也有数百种不同的蝉。但对于上海而言,我们主要能看到的蝉是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它也是相对数量最多的蝉。没错,那些持久而沙哑的“知~”声就来自它。

黑蚱蝉的体长36-40mm,前翅长50mm,属于相对较大的蝉。相比于其他种类的蝉,黑蚱蝉其实不太怕人,有时候,你可以顺着黑蚱蝉的“知~”声一直找到它跟前。

其实在这个季节,在上海,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种叫做蟪蛄(Platypleura kaempferi)的蝉。

它的体型比黑蚱蝉小很多,体长约20mm,前翅长约28mm,叫声主要是“嗤~嗤~”,远没有黑蚱蝉那么响亮。而且它们还比黑蚱蝉敏感许多,常常顺着声音一离近就不叫了。

不过,真正能发出“知了”叫的其实是一些体型更小的蝉,例如更晚的八月才纷纷羽化的蒙古寒蝉(Meimuna mongolica),也被称为蛁蟟diāoliáo。蒙古寒蝉的体型比蟪蛄略大,一般体长28-35mm,前翅长40mm。

由于蒙古寒蝉羽化的时间较晚,成虫活跃期能延续到9月之后,而那时黑蚱蝉的成虫大多已经毙命了,所以真正的“知~了~”声到那时才会更常映入我们的耳畔。

在古代,寒蝉和蟪蛄其实指代的都是这一类体型较小的蝉,所谓“噤若寒蝉”说的就是它们。庄子在《逍遥游》里还曾说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后世的人们把庄子写的另一篇《秋水》中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笃于时也。”拿出来,组成了我们熟悉的“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用以形容见识短浅。

半夏生

夏至的第三候是半夏生,半夏是一种药草,常生长在田边和疏林下。仲夏时,已经完全长成,可以收获了。

供图:王金虎

在植物学中,半夏(Pinellia ternata)是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所以上海能见到的天南星科植物并不多,要想找到半夏,需要在相对更自然一些的林地中才有可能。

图源:https://www.zhiwutong.com/

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序外面常有一片形状特异的大型总苞片,因其形似庙里面供奉佛祖的烛台,而得名佛焰苞

供图:王金虎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观赏花卉、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红掌,也叫花烛(Anthurium andraeanum)其实就是天南星科的植物,它的那个漂亮的红色结构就是佛焰苞

图源:tuchong.com

XIA ZHI

03 | 夏至不过不热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气温还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酷暑,即将在七八月到来。

在古人眼中,夏至之后,天气逐渐炎热,在这种仲夏季节,动植物们也会规避那些太阳暴晒、阳光直射的区域和时间,所以在一些阴凉地反而会有更多的生命。

正所谓,喜阴的生物多了,喜阳性的生物少了。对于上海来说,这期间,白天能观察到鸟类也少了,活跃度也大为降低,基本只剩下一些常见的留鸟和少量夏候鸟。

对于人而言,“夏至”是盛夏的起点,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与自然世界中的动植物们一样,建议大家白天避免暴晒、适时避暑,而到了夜晚,不如乘着夜色,一起去寻虫,毕竟“手握着一只蝉,就仿佛抓住了整个夏天”吧~

栏目支持: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特约撰稿/摄影: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科学审核:王金虎(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葛致远(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生物学博士)、余一鸣(上海自然博物馆,馆员)

制图:韩筠婷、朱骏悦

编辑:王一帆、朱骏悦

标签: